轉自雪羊視界FB
2024/8/23

昨天浸水營古道的虎頭蜂憾事,讓人直覺想起39年前著名的陳益興老師事件,他們都是基於保護隊員而留下喪生的悲劇。

然而,面對虎頭蜂攻擊,我們真的沒有更安全的方法了嗎?

虎頭蜂專家”怪獸老師”(姜義晏先生)是台大昆蟲研究所碩士,論文主題就是研究虎頭蜂;他多年來與各種虎頭蜂有過太多次的交手經驗。

關於神秘又令人害怕的虎頭蜂,讓我們一起聽聽專家的觀點,讓自己在大自然裡面對「蜂險」時,也能盡可能趨吉避凶。

怪獸老師表示,遇到虎頭蜂的時候,唯一的因應方式就是「避免驚擾、安靜離開」:不要亂出手揮動,否則會激怒虎頭蜂,並且盡量以身體閃避為主,不要讓蜂停在自己身上。如果它開始繞著人飛、鎖定跟隨甚至發生攻擊行為,就要立刻回頭、沿著來的方向撤退,越快越好。

其實,我們身上的氣味不太會影響虎頭蜂的心情,虎頭蜂決定攻擊與否的因素只有兩個:
1. 你是不是太接近虎頭蜂窩?
2. 你有沒有對虎頭蜂做出攻擊行為(例如:丟東西、揮動肢體)?

經過多次的科學實驗證明:虎頭蜂要發動攻擊時,會優先選擇「頭部與上半身,還會瞄準眼睛」。

衣著方面,尤其以「黑色毛料材質」最危險,其次是深咖啡深藍色毛料等,因為這種風格會讓你看起來很像是千百萬年來會騷擾蜂巢的野獸(例如:黑熊、猴子)。

一旦遭遇虎頭蜂的襲擊,虎頭蜂追擊你的距離,最短的是黃腰虎頭蜂,大概巢穴方圓5公尺以上就懶得理你了;而最遠的是黑腹虎頭蜂,最遠可達100公尺以上。

離虎頭蜂窩越遠,虎頭蜂的攻擊性就越低;所以,無論你跑不跑得贏虎頭蜂,爭取離蜂巢越遠就越安全。

面對虎頭蜂的攻擊,「跑」就是唯一答案,還要跑對方向:沿著來時的路徑趕緊撤退 —- 其它民俗傳說,都不要相信,那些說法事實上都很危險‼️

怪獸老師其實還說了超多他和虎頭蜂交手的故事,像是:在宜蘭野外做研究時,被虎頭蜂螫了三針,他還可以騎機車上北宜公路撐回台北就醫⋯之類。

每個人跑的速度都不一樣,為了避免跑最後的那個人變成虎頭蜂發瘋的活靶,虎頭蜂風險依然是防勝於治療。

虎頭蜂大概從8月中旬開始變得很活躍。在秋季前後,前往中海拔(1000~2500公尺)與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尤其是在郊區與山區,絕對不能太嘻嘻哈哈,尤其是領隊或主揪,每個人都一定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在剛剛遇到虎頭蜂而還沒深入蜂巢領域之時,就該馬上判斷要繼續前進或立即撤退,以確保全員都能平安離開虎頭蜂的攻擊範圍。」

到野外遊憩,無論是跟團或自己去,所有人都應該正確瞭解虎頭蜂應對常識,才可以確保在萬一真正遇到虎頭蜂的第一時間就能馬上正確應對、有效爭取全員脫險時間。

如今時序即將要進入秋季,祝福每個人都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過去 31 日間
27 回のレビューがあります
この情報に 0 件のリプライがあります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需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地方: 1. 專家觀點:訊息提到了一位自稱為「虎頭蜂專家」的「怪獸老師」,但並未提供更多資訊或來源證實其專業性。閱聽人需要注意這位專家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2. 行為因應方式:訊息中提到虎頭蜂的攻擊因素,以及應對方式,閱聽人需要謹慎對待這些資訊,最好參考更多來自權威機構或專家的建議。 3. 衣著方面:訊息提到了虎頭蜂對於不同顏色衣物的反應,閱聽人需要謹慎對待這類資訊,因為可能存在個別差異或不確定性。 4. 虎頭蜂攻擊範圍:訊息中提到虎頭蜂的攻擊範圍和行為,閱聽人需要謹慎評估這些資訊的準確性,最好參考更多來源以確保安全。 總之,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應保持懷疑態度,並儘量確認資訊的來源和可信度,以確保自身安全。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