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不經記者挖掘,國人全被矇在鼓裏,原来所謂“確診”还有這些眉眉角角在~~


“台灣不僅PCR數不足,而且確診基準也是世界寬鬆的,美日歐澳紐都是CT值40就算確診,台灣必須到34才算確診,40跟34是差了64倍,也因此台灣被宣告確診的人,其實都已經是不輕的「輕症以上」的人!

此外PCR結果必須等5天,則原本不輕的輕症者可能變「中症」(日本最近用來界定在輕症與重症之間),中症變重症,重症者變死亡,也有重症者根本等不到PCR篩檢或等不到PCR結果就死亡了!

因為PCR的遲慢及拖延,台灣將還會冤死很多人,而且死後確診人數也是醫療崩潰以及確診人數未反映真相的暴現,是國家水平很落後的象徵!不能不盡速改善!”


劉黎兒觀點》激驚!死後確診占死亡人數半數是世界之恥!

https://yns.page.link/dUAaq?soc_src=unv-sh&soc_trk=li
過去 31 日間
0 回のレビューがあります
Comments from people reporting this message

大膽的仁愛區派恩

...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通常將 CT 值標準設定在 40,也就是循環 40 次以後能偵測到訊號,便視為陽性;此一標準比較寬鬆,病毒量極低仍會被辨識為陽性,甚至根本沒有病毒的檢測者,被誤判偽陽性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哈佛大學的 Michael Mina 大力主張改變 CT 值的標準,他之前大聲疾呼目前的標準 40 過高。因為超過相當數值才會是陽性的話,表示檢測者取樣時的病毒量極低,即使不是偽陽性,感染者也很可能已經失去傳染能力,這種「陽性」不會傳染,沒有防疫的意義,也不再需要隔離。 沒有絕對精準的檢驗方式 有些新聞會寫 PCR 檢驗近乎 100% 正確,不過實際上並非如此。現實世界中的檢驗,即使取樣的樣本都一樣,不同機器、檢驗條件也可能導致落差,得到的 CT值不會固定不變。 Michael Mina 等專家重視的證據是,感染 SARS二世冠狀病毒以後,感染者體內病毒量會有高低起伏;前幾天病毒量高,CT值未滿 30,時常不到 20 就能判斷是陽性,此時傳染能力最高。而 PCR 不只能偵測活病毒,病毒死掉後被排出人體的遺傳片段,PCR 也能抓到,可是活跳跳的病毒才會傳染。 一項研究調查 3790 位感染者的樣本,發現 CT值如果在 25 以下,有 70% 能在體外養出病毒,意謂很可能有傳染能力;CT值 30 則劇烈降低到 20%;CT值超過 35 的樣本,只剩 3% 還有活病毒。由此推論 CT值超過 35 的感染者,不是說完全不可能散播活病毒,但是仍能傳染的機率應該非常低。 台灣作法:CT值35配合多次檢驗 台灣的標準就是設在 35,假如檢驗結果落在 36 到 40,與外國的認定便會產生落差。由已知情報和實際運作看來,台灣將 CT值設為 35,但是不只檢驗一次,有其一整套防疫上的考量,效果至今也十分良好。 CT值也能提供其他方面的指引。例如抓到許多陽性,多數人卻是高 CT值,可以推論疫情應該正在減退;如果不少陽性樣本是低 CT值,疫情更可能正在擴大。 患者病毒量,或許和症狀輕重有關。多項研究發現 CT值低的感染者,症狀嚴重的機率較高,因此建議 CT值可以作為一種評估指標,低 CT值的感染者需要更多注意。 然而,UCSF 的 Monica Gandhi 指出,高達 40% 沒有症狀的感染者,體內病毒量和症狀嚴重的人一樣高。CT值可作為一項參考指標,不過也只是一項參考指標。 本文轉載自新公民議會《檢驗不只陽性或陰性—還有病毒量高低》

この情報に 0 件のリプライがあります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