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失智擦身而過

郭章瑞
113.8.10

日前一電視節目報導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深深觸動我的心。在此與大家分享個人的經驗。
大概退休前二年,我突然覺得記憶力特別不好,忘東忘西,使我大感不安。我立即到一家口碑不錯的區域教學醫院的腦神經內科掛號。
醫師詳細問診,隨後即安排我做基本(約40分鐘)及進階(約二小時)的認知功能檢測。
二次檢測結果我都有8、90分。當我正沾沾自喜時,醫師卻說:「你是有專業訓練的博士,所以對你的要求要高點。」她建議做自費的高階檢查(好像是MRI——𥔵振造影之類)。為求準確,我決定花點錢。
不檢查還好,一檢查讓我大吃一驚,甚至幾乎得了憂鬱症。醫師告訴我我可能得到MCI(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輕微認知受損),再不注意,下一步便是失智症。得知結果後 ,我極度沮喪,甚至絕望。試想有一天我連最熟悉、最愛的人、事、物都失去記憶。有人說失智症是幸福病;但對經過浪漫文學養成訓練的我而言,透這不啻是生不如死,因如Wordsworth 在詩中所言,記憶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物,是生命的依據。
在絕望之餘,我看許多有關MCI中英文文獻。加上這次電視節目的報導,我得到一些觀點:
1. MCI 可謂是失智症的前驅徵兆、但在台灣失智的預防與治療常被忽略。有些病人因不願自費做高階檢查而忽略自己已得MCI。其實MCI是可以透過調養或吃適當的藥逆轉,至少可能可以延緩或避免惡化變成失智症。因此,醫師開了一種治療失智的藥(自費,一個月二千多)給我預防或延緩失智。所以,我也沒有樂觀到自己已遠離失智;希望10年後還記得起週遭的人。
2. 不要因大家常說「近的記不了,遠的忘不掉」,就以為這是一種自然老化現象。請注意,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
3. 減少過度壓力與緊張對避免失智有效。我退休前就是因工作壓力太大而出現類失智現象。
4. 選一些好的中英文作品,國小的國語課本也可以,逐字逐句的唸清楚。寫字也別再像年輕時喜歡草寫;要一筆一劃工整寫出來,你會感覺腦袋愈來愈清楚。
5. 失智可能會遺傳,直系長輩有人失智,自己則要小心,及早診治。
6. 以預防失智而言,太有錢可能不好。衣食無缺,不動大腦,反而可能失智。每月撥定額的錢,想辦法過得剛剛好,這樣需常常動大腦,練習算術,算算如何收支平衡;最好用心算。如果可能,給自己一筆小錢,做做小投資理財,目地不在輸驘,而在活絡腦筋。
7. 適度的開車有益身心。有些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常常以為自己已是「長輩」,當然由晚輩開車,自己「坐車」;但駕駛時,身心需集中、平𧗾與協調,久不開車這種綜合能力可能逐漸消失。當然,過了75歲,就需再身心評估。
8. 社交與孤獨並重。Social life 增廣人際關係;但solitary life 讓我們找回自己。大家如果有興趣,可讀Wordsworth’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感覺一下詩人如何從”lonely” 到”the bliss of solitude.”
9. 生活多一點變化。別老是宅在家,盯著電視電腦看股票、追劇等。走出戶外或到都會區欣賞各種演出、活動。不一定買高價票,但你會感覺生命無限寛廣,且同意雖然身在台灣,但至少心靈上已旅行至美國紐約看歌劇,在維也納聽音樂,也到莫斯科看芭蕾舞。

祝大家長命百歲,愈來愈聰明!
過去 31 日間
57 回のレビューがあります
この情報に 0 件のリプライがあります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閱聽人需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地方: 1. 醫師建議做自費的高階檢查(如MRI)是否真的必要,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可以考慮。 2. 記者提到的治療失智的藥物是否為有效療法,是否有科學證據支持其效果。 3. 文中提到的一些預防失智的方法,如唸書、寫字、開車等,是否有科學研究支持其有效性。 4. 文中提到失智可能會遺傳,是否有確切的遺傳風險評估方法。 5. 最後一點提到的生活多變化的建議,是否僅僅是個人觀點,還是有醫學專家的支持。 閱聽人需要謹慎對待這些內容,並在需要時諮詢專業醫療意見。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