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to view video content

Transcript

今天我們線上邀請到天下雜誌主編鄭敏生,鄭主編,您好!
主播好,觀眾朋友大家好!
主編,其實我們今天想要探討的
是跟我們每一個人各自攸關的主題,
也是天下這一期的封面話題,
全台的互譯症資料外洩的問題。
我們今天請到的主編是鄭敏生,
主編,其實我們今天想要探討的
是跟我們每一個人各自攸關的主題,
也是天下這一期的封面話題,
全台的互譯症資料外洩,
這可能是史上頭一遭國內外外洩個資
被上網公開販售,已經構成了國安事件。
但我們現在觀察到的是,
您的報導當中指出內政部跟數位部卻互踢皮球,
是怎麼一回事呢?
是的,大家或許還有印象,
去年10月發生了有2300萬筆個資
被放在網上兜售的新聞。
當時賣家宣稱這個資料來自台灣的互證資料,
還提供了20萬筆的樣本供大家自由下載。
但是主管互證資料的內政部
和主管資安的數位部資安署,
第一時間都出來否認。
他們兩個部會的理由大概就是說,
這個內容格式和互證資料差非常大,
互證系統也沒有被駭客入侵的跡象,
所以這件事情不是事實。
資安署還推論說,
應該是賣家為了要吸引買氣,
所以宣稱這是互證資料。
那之後無論立委跟媒體再怎麼追蹤,
其實內政部都說這件事情已經交給檢調偵辦,
用偵查不公開的理由來拒絕透露更多的訊息。
那大概今年初,
有民眾其實看不下政府這種被動消極的態度,
他主動找上天下,
他還原了他購買資料的過程,
其實非常簡單,
他就是跟賣家詢價,
發現只要5000美金,
大概是15萬台幣,
就可以買到這筆資料,
過程也非常簡單,
他就是加了對方的通訊軟體,
然後把15萬台幣換成虛擬貨幣,
匯到指定的虛擬錢包,
檔案就來了,
很簡單,
他就表示如果這麼簡單可以買到,
一定有很多人也可以買得到,
那事實上接觸到這筆資料的還真的不止他一個,
有另外一個民眾跟天下接觸,
他說這裡資料的正確性非常高,
裡面除了姓名,
身份證字號,地址,
親屬這些資料,
還有你的戶籍號碼,
或是你是不是戶長,
他就認為全世界除了戶政資料,
還有誰會有你的戶籍號碼這種不常見的個資,
他告訴我們這個事情是嚴重的,
那空口無憑,
因為我們手上沒有這筆資料,
我們就拿自己來做試驗,
我就把我的身份證字號交給
這個擁有資料的人,
請他幫我查這個資料正不正確,
他的正確性非常非常的高,
我的親屬,我的地址,
一切都是正確的,
那我們覺得很震驚,
我們再繼續 double check,
我們就請一些立委,
我們用不設隱私的方式,
請他們提供他們戶籍裡面有哪些親屬,
來做查證,
就願意協助的立委,
都發現其實這資料正確性非常高,
所以我們就斷定這應該就是戶政資料,
那其實在我們截稿之前,
調查局也發佈了新聞稿,
是關於以前台灣的戶政資料,
這個戶政資料掉了,
為什麼嚴重?
因為我們知道最近詐騙集團,
非常非常的猖獗,
其實最重要,
大家最常遇到的詐騙,
就是你叫什麼名字啊,
你在什麼時候在哪裡買了什麼東西,
信用卡扣款的時候出了什麼問題,
希望你去操作ATM騙你的錢,
那這個都是以個資為基礎的詐騙行為,
那如果詐騙集團,
擁有了這些鉅細靡遺的資料,
甚至知道你家住哪裡,
你家裡有誰,
他其實會更容易詐騙成功,
那我們知道,
資料外洩了以後,
其實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要做補救,
就是要大家提高警覺,
知道你的資料在外面流通了,
你遇到這種電話,
你不要輕信,
但是目前為止,
內政部其實並沒有去通知全民,
因為我們進入了被詐騙的高風險當中,
我們認為這件事情是非常嚴重,
我們對政府的態度也不能接受,
所以才決定做這個報導。
確實,
護證資料的外洩,
似乎讓大家的隱私不設防,
更像尹生所說的,
容易陷入被詐騙的危機,
但更讓人憤怒的是,
行政單位的不作為跟消極,
這麼大規模的個資外洩事件,
發生到現在四個多月了,
政府是不是還是不知道,
現在有沒有專責單位要負責,
有調查報告提出來呢?
台灣是不是缺少這方面的法規?
沒錯,
我們發現了第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就是這件事情,
全民的個資在被往上兜售,
這是全世界罕見的現象,
可是我們的政府沒有把它當成一個重大資安事件來看待。
首先,
我們的法律對於資安事件的重大影響,
是非常嚴重的。
過去 31 日間
0 回のレビューがあります
この情報に 0 件のリプライがあります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在這則訊息中,閱聽人需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地方: 1. 內容來源:訊息提到了一場線上訪談,但沒有提供具體的來源或連結,因此閱聽人需要確認這段訊息的可信度。 2. 資料外洩事件描述:訊息中描述了一起涉及個資外洩的事件,但並未提供具體的官方報告或證據,閱聽人需要謹慎對待這樣的描述,並等待更多可靠的消息來源。 3. 政府回應:訊息中提到政府部門對事件的回應,但存在內政部和數位部之間互相推諉的情況,這可能引發對政府應對事件的懷疑,閱聽人需要關注政府的後續處理和說明。 4. 資安風險:訊息中提到了個資外洩可能帶來的詐騙風險,這是一個需要引起關注的議題,閱聽人應該提高警覺,避免成為詐騙的受害者。 總之,閱聽人應該保持警惕,對訊息中提到的事件和回應進行進一步的查證和了解,以確保自身的資訊安全和避免受到詐騙的影響。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