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楊光磊博士

我的2024年建中畢業典禮致詞內容:

「各位即將畢業的學弟們,首先恭喜大家,各位將遠離過去主要為考試而唸書的求學階段,未來你們將進入人生終身學習的第二個階段-大學,在這個階段,你們理論上已經脫離了青少年,成為獨立自主的大人,要為著大人的目的而學習,千萬不要像我一樣,在大學時照樣為了考試成績而念書。

我要在這裡向大家致敬,因為我相信大家的知識淵博、遠超過47年前的我們。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你們比我們當時只有教科書學習的年代有著更豐富的網路資源。只是各位未來所面臨的職場環境遠不如我們當年從無到有、水漲船高的時代,老人家過去成功的模式已經是不合時宜了,所以盡量地不要太聽老人言,尤其是那些沒有同理心的老人。

今天我想花幾分鐘時間分享我過去在高中時期的失敗經驗,希望可以讓大家做為參考,因為我發現這些失敗的經驗對我的日後職涯影響鉅大,吃了不少苦頭,在大學階段持續犯錯,直到美國念博士學位和工作後才慢慢明白。

1.短視目標:只為成績而唸書,沒有真正學到東西。
舉例來說,對於我這個自然組的學生而言,我最遺憾的科目是沒有好好地學習聯考不考的歷史地理科目。大家不要誤會,我從小到大都很會考試,歷史地理的考試成績都能接近滿分,可是我卻只用有效率的強記方法,在考試後馬上清空腦中的暫存記憶體,以備應付下一堂的考試,直到年紀大了才發現學習歷史地理的重要,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要是沒有1970、80年代的世界半導體發展的歷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2.學而不習:會考試的人多半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做的能力。
沒有實作能力就很難在科技世界中求生存。
有人說:「知道到做到是宇宙間最遠的距離」,現在科技發展的趨勢,即使是諾貝爾獎,已經很少有純科學的突破,將既有的基礎科學應用在改善世界已經成為主流文化,在工程領域尤其是重中之重。

3. 競合關係:
我從小念書,為了競爭,孤立自己,以為只靠自己努力、沒有學會和同學合作的樂趣和方法..
在未來AI的時代,跨領域、跨地域、跨世代的三跨合作模式將會是各位核心競爭力,尤其在台灣,現在的資源大部分都掌握在老人家的手上,你們不需要認同他們的想法,但可以學習了解他們,用同理心跨世代和他們合作,黃仁勳和張忠謀的合作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4.偶像包袱:
不要害怕失敗,限制自己學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當然不需要故意失敗,但要把每次的失敗當成學習的機會,「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痛徹心扉的經驗往往是最強烈的學習動機。

即使我高中時犯了很多的錯誤,最讓我感謝建中的是當時相對自由和獨立自主的風氣,我高一讀台中ㄧ中,高二才轉到建中,從中南部來到天龍國,讓我像劉姥姥一樣進了大觀園,藉此接觸了較多的西方文化,也讓我ㄧ點一滴的突破環境的限制,相信只要自己的心境自由翱翔,所有的環境都會是海闊天空。

最後,我送大家兩句我20多歲的小兒子前幾年送我的兩句話:
相信自己,告訴自己:
“I can. “ “I will.”

祝大家鵬程萬里,前途不可限量!」
過去 31 日間
3 回のレビューがあります
この情報に 0 件のリプライがあります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這則訊息中有一些地方可能需要特別留意或懷疑: 1. 楊光磊博士提到自己的高中時期的失敗經驗,以及在大學階段持續犯錯的情況。閱聽人需要注意這些經驗是否真實,以及是否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這些說法。 2. 楊光磊博士提到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觀念,以及對於考試和學習的看法。閱聽人需要思考這些觀點是否符合教育專家的看法,以及是否適用於所有人。 3. 楊光磊博士提到未來職場環境的變化,以及對於老人成功模式的看法。閱聽人需要檢視這些觀點是否符合當前社會現實,以及是否有相關研究或資料支持。 4. 楊光磊博士提到跨世代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對於失敗的看法。閱聽人需要思考這些觀點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是否能夠應用於不同情況下。 總之,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應該保持批判思考,並且考慮不同觀點和資訊來源,以確保對訊息的理解和評估是全面和客觀的。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Cofacts の LINE 公式アカウントを追加する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